导航
NEWS

动态资讯

2020-07-01 卢努甘卡庄园:建造自然


卢努甘卡庄园 Lunuganga Garden

建筑/景观设计:杰弗里·巴瓦

建造时间:1947-1997

项目地点:本托塔,斯里兰卡

 

没有卢努甘卡,就没有作为“亚洲建筑师心目中最初的偶像与大师”(杨经文语)的杰弗里·巴瓦;没能体会卢努甘卡的趣味,就无法理解巴瓦设计中精妙的空间与体验组织。卢努甘卡是巴瓦的精神家园,灵感源泉,空间、形式和意境的实验室,也是他的灵魂归宿——2003年巴瓦去世后,其骨灰便撒在别墅庄园的核心区。

51593417076.jpg晚年的巴瓦在卢努甘卡 图源:巴瓦全集


1946年4月,巴瓦的母亲去世,他被要求从事自己厌恶的律师职业。此时巴瓦感觉人生失去了方向,他不想再回斯里兰卡了。在国外度过人生三分之一的光景后,巴瓦突发奇想准备在意大利加尔达湖畔(Lake Garda)置业,为此卖掉了在斯里兰卡的所有产业。1948年7月,巴瓦回国,计划短暂停留六周后去意大利定居。哥哥贝维斯邀请他到自己在本托塔经营了五、六年的庄园小住。看着哥哥已初见成效的庄园,巴瓦受到了刺激,也想在斯里兰卡挖地三尺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家园。这就是巴瓦建筑传奇的起点。

 


卢努甘卡庄园总平面 图源:《卢努甘卡庄园》(Lunuganga)

主屋平面 图源:《卢努甘卡庄园》(Lunuganga)


费尽周折,巴瓦终于在本托塔的德都瓦湖畔(Lake Dedduwa)盘下两座废弃的植物园,荷兰肉桂园和英国橡树园。他希望在南亚建造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庄园,也想跟哥哥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Brief庄园别一别苗头。此时,有两个原因促使巴瓦下决心改学建筑,一是在实践时缺乏技术能力,二是表妹见他如此烧钱,建议他去当建筑师,以便“用别人的钱来实现自己的想法”。1954年,巴瓦返回英国AA学习建筑,并在38岁(1957)时回国,正式成为一名建筑师。

卢努甘卡庄园(Lunuganga Garden,意为盐湖Salt Lake)是巴瓦半个多世纪不断改造的结果,其灵感来自他曾探访过的世界范围内众多园林(意大利、英国、西班牙、亚洲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苏州园林等),但又不尽相同。



早在1947年买下这两座庄园不久,巴瓦就先把1930年代建造的平房改造成居住主屋,两处主要景观也基本成形:向南眺望,可见远处小山上矗立的佛塔;北侧露台则临湖而建,水畔一株高大茂盛的素馨树蔚为壮观(实际上是两棵,用人工合为一体),遒劲的枝桠间是一位断臂西方少年的石像,背后碧蓝的湖水波光粼粼。这些无不透射出巴瓦庄园东西合璧的韵味。

卢努甘卡的重点在园林,而室内仅用于睡觉,用餐则往往在不同的外部空间进行。巴瓦把他空闲的时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卢努甘卡,他人在斯里兰卡时,基本每个周末都在此度过。卢努甘卡也是巴瓦的建筑试验场,他在此尽情探索关于空间、建筑与环境的理念。每当其设计理念有所突破和转变时,这里似乎恰好也在大兴土木。

 

1970年代,当斯里兰卡主要受左翼势力控制时,很多私有财产都面临收归国有的危险。巴瓦效仿首相的做法,宣称此地为鸟类保护区,兴建了鸟舍,还开辟了小型农田进行种植,并饲养鸡和奶牛。到1980年代,巴瓦职业生涯中最忙的时期,他把原来的牛棚改为画廊,又兴建了客房,员工周末可以来此与他一起工作。画廊边一座被称为“鸡舍”的房子的形式与新的议会大厦颇为相似。



1998年查尔斯王子来访后数周,巴瓦因中风失去了行动和语言能力,虽然医生要求他一直住在科伦坡,但他还是会定期来到卢努甘卡。此时,巴瓦事务所由他多年的助手钱纳·达斯瓦特(Channa Daswatte)接管,庄园则由两位年轻的建筑师迈克·丹尼尔(Michael Daniel)和阿夏·德席尔瓦(Arsha de Silva)负责看护和打理。每天早上巴瓦会坐着轮椅跟他们一起工作。迈克指着树或灌木,巴瓦通过抓握阿夏的手来指导是否需要修剪。

41593417130.jpg

卢努甘卡是斯里兰卡大花园里精心打理过的一座,在这里,自然丛林和人工整饬之间的平衡是如此精准,难分彼此。[1]

 

作为人工环境,卢努甘卡花园将地形、建筑、植物、器物不加区分地编织在内,又精心融入远山湖泊,使用最接近于自然的设计语言,将天地纳入建筑。巴瓦没有用理论语言定义这种独特的建造态度和自然观念,他只是称之为“花园里的花园”(garden in a larger garden),即是说,在湖山的大花园里经营一个人的小花园。


巴瓦不太看重建筑本身,在他的观念中,房子与台阶、树木、围墙、水池具有同等的分量,建筑师的思考理应超越前例、风格、结构等建筑学“内部”的学问,延伸到万事万物。人不仅可以建造房屋,也可以建造自然,素材就是自然本身。

 

现成的土丘、稻田、牛油果树和素馨树、基地上旧有的房屋和断壁残垣、17世纪的柱廊、意大利带回的雕像残片、雕塑家朋友手造的石瓮和壁画、葡萄牙殖民时期留在乡间的中国大水缸……这些都是巴瓦的素材,他做的工作是历史上所有造园者的工作——整山理水。

 

巴瓦将建筑学意义上边缘化的“配景”转变为建造活动的核心内容,强化了与环境关系的同时,也为“营造”一事注入时间维度。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,巴瓦移去大部分橡胶林,拆掉原有宅院的围墙,改变入口方向,延伸廊下空间,搭建观景台,平整场地,修建廊桥,将村路隐藏在植被之下,又削低坡度,将湖心岛上的塔尖迎入视野。为了防止北面岛屿被过度开发,巴瓦不惜将之买下,这说明他的设计范围是以目力所及的自然景物为界,而彼处早已超出了用地范围。以肉桂山为中心,以人的视野为半径,越远着力越少,最终经营的只是主屋所在的山丘。


31593417142.jpg


这座山丘自然多姿,隐含了丰富的道路系统和若干建筑群落,其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工环境来构思的。这里最能体现巴瓦的思想——顺势设计。它的特征在于:弱化建筑单体、强调环境关系;将植被、地形、水体、新的或旧的建筑一概视为原始素材,无差别地纳入环境营造;以干涉最小、轻盈简便的方式施工;注重环境的人文品质而不是技术表现,建造的目的是全方位的感官愉悦。[2]

 

 

参考资料:

[1]庄慎、华霞虹,《变化即永恒:巴瓦的启示》,2014,有方

[2]金秋野,花园里的花园:杰弗里·巴瓦和他的“顺势设计”,《建筑学报》2017年03期